查看: 32|回复: 0

[育儿心得] 不要太在意你的孩子

[复制链接]

363

主题

5

回帖

1845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3Rank: 3

积分
1845
发表于 2024-5-9 11: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柚子 于 2024-5-9 11:17 编辑


带孩子在小区里骑车,我们这几个家长在一边看得心惊胆战,时不时提醒:
“靠右边靠右边,别扭来扭去!”“看着点路,别摔跤啊!”
“慢点骑,三个人别并排骑!别互相撞了!”“唉~~注意刹车!看着点路人啊!”
他们骑车出一身汗,我不骑车也一身又一身的汗——冷汗。生怕一个提醒没到位,孩子再出点事故。我问旁边的阿姨:“我们小时候骑车,没让当家长的这么操心吧?”阿姨不屑一顾地说:“你们小时候?谁管你们这啊!能按时出门去上学,吃饭前回家就行……”
是啊,为什么现在的家长养孩子普遍心力交瘁?因为所有精力都在孩子身上,像这种小事,我们管得太多了。生怕自己家孩子没个轻重,不是伤了自己,就是伤了别人家的孩子;又怕别的孩子没个分寸,自己家孩子平白无故受伤。管太多确实可以避免孩子犯一些错误,但同时也阻碍了他的成长。

6586d49f55f2641437231ffd7c09e7b3.jpeg



这还只是放学后随便玩玩,就冒出这么多的“关注”。平时的生活里,家长更是把这种“关注”放在各处,反而引发孩子各种问题。


1. 玩乐上的“过度关注”,孩子难以专注


像上面提到的骑自行车,当孩子沉浸在其中时,我们频繁地打断,迫切地想要让他们知道自己哪里做得不好,给出自认为更好的做法,喋喋不休,使得孩子根本没办法专注于自己的行为。这种现象,还出现在孩子专注在某个玩具上、翻看他们感兴趣的书籍时。


2. 学习上的“过度关注”,破坏孩子的内驱力


现如今的父母给予最多关注的地方就是学习了。孩子放学回家,很多父母的第一句话都是“留的什么作业”、“先去学作业吧”;写完学校作业,还要完成“妈妈牌作业”:试卷、辅导资料、线上学习等等额外的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更是会收到更多的“指导”:
  • 为了让孩子做好,在一边监督、辅助;
  • 为了让他少犯错,一遍遍提醒;
  • 为了让孩子不走弯路,提前安排好学习任务。
大人总在“插手”,让孩子误以为“学习并不是我自己的事儿”,从而缺少自主感。这种过度关注,使得家长在越俎代庖的同时也在打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很多孩子的内驱力就是这么被破坏的。没有内驱力,孩子是不会积极主动去学的。

c03260d328d54de70c0320f6fba7c95f.jpeg



在学习上,父母能做的很少,学习的成果最终要靠孩子自身来完成,让孩子认识到学习是自己能掌控的事情比什么都重要;在学习如何“学习”中,父母能做的很多,给孩子创造好的体验、呵护孩子的专注和兴趣,都在考验着父母的智慧。


3. 生活上的“过度关注”,削弱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 不小心打翻牛奶
  • 弄脏衣服
  • 吃饭掉饭粒
孩子的小毛病总能换来父母的絮絮叨叨,于是他们的精力全消耗在这种小事上。问题是,这种指导和纠正是孩子需要的吗?本来该专注于如何做好一件事,结果总是在自责和惊恐中面对自己一点点的失误:“我好像什么都做不好”、“我总在犯错”……不仅如此,在生活中,父母的“过度关注”还体现在“替孩子做选择”上。以“为你好”为借口,认为孩子“你还小,你还不懂”,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
  • 怎么能不吃鸡蛋呢?鸡蛋有营养!
  • 你这根笔不好,好看有什么用啊?妈妈选的这个才好!
  • 别选白色的衣服,不耐脏!

父母以为的“为孩子好”,孩子感受到的却是一种忽视和否定。孩子会认为,“我的感受不重要”、“我的想法不重要”,自我价值感越来越低。

06ffca9b9626472c45219e5fb6cec74f.jpeg


20080a1fb9f333d08d0ad8b6d85962d6.jpeg



如果养孩子让你心力交瘁、孩子遇上点儿事就喊妈、一碰到挑战就退缩,那在养育过程中,父母一定是“越界”了。

1. 少入侵孩子的感受
一位网友分享过自己的经历:小时候,妈妈怕她感冒,所以总喜欢用很烫很烫的热水给她洗澡。她每一次都会说:“水太烫了”。可妈妈每次都说:“我觉得一点都不烫啊,我试过,没事,洗洗水就凉了……”
所谓冷暖自知,水烫不烫,孩子说了不算,家长说了才算。饭菜好不好吃,孩子说了不算,家长说了才算。兴趣班/文具/衣服喜不喜欢,孩子说了不算,家长说了才算。甚至连感受爱与不爱,也是家长有最终解释权:我是为你好,我这么做是因为我爱你。
父母如果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否定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孩子将在一次次的自我怀疑中,关闭起心门,不再信任父母。我们只有蹲下身来,看见孩子的世界,才能真正看见孩子。孩子当下的感受,不需要纠正。
孩子的玩具被小朋友拿起来玩了,孩子本来没觉得有什么,是没有产生“被欺负”的感受的,这时候家长先着急了:“他拿了你的玩具,你要回来啊!不能这么受欺负啊!”
反之,当孩子没有把自己的玩具借给其他小朋友时,又会被教育:“你要学会分享啊!两个人一起玩,玩具才最好玩。”很多时候,都是家长在替孩子感受罢了。
我们只有尊重孩子自己的感受,多让孩子按照自我意愿做决定,才能让孩子活出生命力和自我。


2. 少“指导”,鼓励孩子试错


一位博主分享,觉得自己是个很尊重孩子的大人,也不怎么批评孩子,直到他看到自家的监控内容。有一次,儿子正在练习炒菜。我确实也没批评也没大吼大叫,但是我对儿子说的话是:
“这个不对,得切小一点,要不不容易熟。”“这样不对,要先炒鸡蛋,再炒西红柿。”“等等,你这么做不行,得低一点,否则油会溅出来。”……
摄像头离厨房不近,所以我看不到儿子当时的表情,但我回看这段录像,是能体会到窒息感的。我指手画脚,给出了孩子完全不需要的指导。
大人,真的很爱指导,认为指导是一种规范,是一种基于人生三四十年的经验。孩子要尝试新东西,父母的指导就接踵而至,且常常伴随着制止和指责。本质是在说:你是错的,我是对的,这事儿只有我知道怎么做,这事儿只能这么做。对错只是“大人”制定的标准,即便不是你这个大人,也是之前的“大人”。
能让孩子试出来哪种方式更好,甚至带来意想不到的突破,才是最有意义的。父母给孩子留出足够的试错空间,“好心地提个醒”、“给出指导”、“下次注意”能省则省。即便孩子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可以事后和孩子一起做总结,他们也会自觉地注意起来。

3461e438c7a349e860afbc46a8619a4b.jpeg



3. 少干预,给孩子留白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最应该做的就是放手,让他们尝试想尝试的事情,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成长得更好。”做了妈妈之后,总会觉得每天忙叨叨的,根本没有自己的时间。真正自己的时间是什么?就是可以自主安排、有机会能与自己对话、发现自己内心需要的时间。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样的。在越来越大的过程中,是需要有留白时间来和自己、朋友相处的。也就是说,一天里,孩子是需要脱离老师、家长的安排和指导,脱离不管好的鼓励还是坏的批评,有这么一段时间,是自己瞎玩,“自由探索、思考人生”的。他需要自己去体会什么是开心、充实、失落、难过,从而思考什么是幸福感、成就感、自信心,以获得幸福和快乐的人生。这些,谁也替代不了。父母把握好界限,会辅助,会引导,但不过多干预,才能给够孩子“野蛮生长”的空间。

4. 父母多照顾自己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其实就是在说,要想教育好孩子,父母先做好自己。过度关注,不仅会使孩子心理有压力,也会让父母更加焦虑和疲累。
每个人每天的时间是有限的,时间都用来关注孩子,对自己的关注就不够。一个筋疲力尽的家长,不太可能对孩子有什么好处。相反,父母照顾好自己、经营好自己,才可以带动孩子变得更好。父母的特质、生活方式和思维认知,才是更能影响孩子的。
对未来有规划,不断提升工作技能,提高收入;能搞好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等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多运动,吃健康营养的食物,有科学的作息习惯;有成长思维,不用“我不会”“我不懂”来逃避,有尝试做改变的勇气;
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e5180902960628257185bf0bd5acf1ec.jpeg


好的父母,就是一边关注又一边放手。“不要太在意你的孩子。”这既给了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空间,又体现出对他有耐心和信心,这对他的成长,是最有益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你好,这里是越州传媒官方网站!请不要发违法、违规、广告类帖子。谢谢你的理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x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关注抖音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