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75|回复: 0

[非遗]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浦北鹩剧

[复制链接]

255

主题

10

回帖

1341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3Rank: 3

积分
1341
发表于 2023-9-1 15: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不会游泳的鱼 于 2023-9-1 15:14 编辑

鹩剧是什么?可能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并不了解。住在农村里的老一辈,逢年过节办喜事,就请鹩剧,唱鹩戏,图个热闹,图个喜庆,图个过瘾。



鹩剧

微信图片_20230901144346.jpg

鹩剧是浦北较有特色的一种民间小戏,被收入《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广西卷。鹩剧音乐分卷》,自成一个分卷。相传,它是由民间“贺新年”活动中演出的“引凤”歌舞发展而来的。盛行于清代,摹拟日月和凤凰,元宵以前“沿村唱舞”和“引凤”之戏(当地土称鸟为鹩,所以也把凤凰称为鹩,因此得名“唱鹩”)。

微信图片_20230901144346_1.jpg

2012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浦北鹩剧”入选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鹩剧三个发展时期
1、面世

微信图片_20230901144347.jpg

清末民初,“鹩舞”由纯歌舞发展为带坐唱形式,即演完“舞鹩”后,由一人或二人坐下唱古人。曲调是“开台歌”、“日月歌”里的调子,号称“两名唱鹩”和“四句头”。

微信图片_20230901144347_1.jpg

用老一辈人的话说,当时唱鹩剧的都是农闲时找乐子的人,大家都围坐在一起,唱词多为即兴而发,在当地十分受欢迎。

2、衰落

微信图片_20230901144347_2.jpg

第二个时期,民国期间,唱鹩艺人为了丰富唱鹩的音乐和表演,把地方民歌如“采茶”、“麒麟”、“竹马”等部分表演精华和乐曲揉进唱鹩之中,出现了由鹩公(须丑)鹩娘(男旦)二人边舞边唱,一人扮多角的“两小”时期,乐曲增加“叹花调”,并派生出一系列的不同角色的不同唱腔和间奏曲。

微信图片_20230901144347_3.jpg
▲受粤剧影响,鹩剧的演员也会浓妆艳抹、打扮精致再上台


到民国10年(一九二一年)左右,唱鹩已初步形成戏曲雏形,能演出一些中小型的角色归类化的古典故事了。一九三四年,日本飞机轰炸广州,许多省城粤剧班纷纷沿着西江、郁江进入六万山一带演出。粤剧中完整的唱本、唱腔、程序、行当、道具等,相比之下,鹩剧简单的服装与人们随性而唱的故事显得十分单调,不少人纷纷转向学习粤剧,鹩剧陷入了低谷困境中。

3、回春

微信图片_20230901144348.jpg

第三个时期,解放后人民政府贯彻“百花齐放”方针,濒于衰落的鹩剧得到复苏。各地又纷纷成立鹩剧团,并吸收粤剧精华,改革鹩剧。

微信图片_20230901144348_1.jpg
▲鹩剧《秀才搭船》选段

一九五三年,出现行当齐全、有女旦的鹩剧团队,并吸收粤剧小曲“追信”、“小开”、“玉美人”、“担梯望月”和采茶曲的“十月红”、“五更叹”以及民间曲艺“老杨公”的“棹船调”等,把鹩剧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十二种鹩调、一百多首小曲的民间小戏。

微信图片_20230901144348_2.jpg
▲鹩剧《秦英挂帅之西征抗辽》


一九六零年,经改编的鹩舞《头堂歌》参加广东湛江专区会演,获优秀奖。一九八零年,运用鹩调为基调创作的《回乡谣》、《金鸡银凤喜落山》、《万山人民唱新歌》、《十唱六万山》等歌曲,在广西人民广播电视台播放,其中《回乡谣》成为一九八三年“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参赛歌曲。现在,全县有鹩剧团队80多个,有保留剧目40多个。

鹩剧现况

1、 后继乏人

微信图片_20230901144348_3.jpg

“全国348个剧种,大部分发展都不是那么兴盛。”这是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王晓珊说的话,也是最刺痛许多剧种接班人的一句话,鹩剧也面临着难找接班人的局面。



2、 重回舞台

在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上,浦北鹩剧《秦英挂帅》作为广西戏曲代表之一,与全国348个戏曲剧种同台竞艺,大气稳重的唱腔丝毫不输北方戏剧的豪迈唱法,将唐朝大将秦英保家卫国的雄心展现得淋漓尽致,浦北鹩剧的魅力再一次得到释放。

微信图片_20230901144349.jpg
▲鹩剧《秦英挂帅之西征抗辽》
微信图片_20230901144349_1.jpg
▲广西折子戏专场-谢幕合影

3 、新时期,新发展

微信图片_20230901144349_2.jpg

浦北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对在乡村演出的民间鹩剧队给予了大力保护和支持,不定期的邀请本地有威望、演技较好的鹩剧艺人到各乡村、校园进行辅导,不断提高乡村鹩剧的整体演出水平。

微信图片_20230901144349_3.jpg

所谓民族自信,离不开下一代的自信,师傅要招徒弟,要招更聪明更智慧的人,文化传承才更有希望,下一代成了,老师傅就是打地基的人,要把土壤养好了才好传给下一代。


当剧组带着鹩剧走进校园,初见鹩剧的孩童们对花脸的扮相所产生的好奇,无疑是对鹩剧守护者的鼓舞,他们开始改编歌词,编排舞蹈,以更现代化的表演方式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在2019年浦北县第二届中小学生戏曲文艺汇演赛上,平睦中学改编的鹩剧表演《文德颂》取得第一名,非遗文化之花悄悄开在了学生们的心上。


微信图片_20230901144349_4.jpg

鹩剧《秦英挂帅之西征抗辽》


比起孤军奋战,他们还希望得到更多当地和外界的支持,希望更多的当地人能意识到这是他们的文化根本,希望戏曲大家们能够在唱功表演等方面给予指点,希望鹩剧得到更多的表演舞台……

微信图片_20230901144350.jpg


与其让乡村文艺留守在家,不如让鹩剧的种子飘得更远,在别处绽放,才是保护其地域文化的止渴之梅,才是留住乡愁最好的法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你好,这里是越州传媒官方网站!请不要发违法、违规、广告类帖子。谢谢你的理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x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关注抖音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